改革出活力,改革出动力。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,国企体量大,改革任务重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沈阳市国资国企以改革创新赋能,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,聚力攻坚产权、治理、组织、产业“四个结构”改革,推动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力、多点突破、纵深推进的向好态势和总体格局。截至2023年12月,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7.4%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.5%,全市重点企业利润总额6.28亿元。
央地合作多点突破
深化央地合作是实现振兴新突破的关键之举。近年来,沈阳市主动服务对接央企,借助资本、管理、技术、智力增量,助力沈阳产业、城市、社会发展与转型。完善工作机制,“一对一”服务保障228户央企在沈重点子企业,协调解决中建二局辽宁公司注册地迁移等34项央企诉求。沈阳市牵头举办“沈阳市与中央企业深化合作对接会”等活动,签约项目66个、总投资3994亿元,已有33个开工建设。围绕资本、技术、开放等,沈阳市与央企开展务实合作,累计新增在沈落户央企子企业23户。沈鼓集团引入国家大基金闯出集团混改新模式,入选全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合典型。中欧班列(沈阳)集结中心正式运营,开行数量稳居东北第一、全国前列。
资源配置更加优化
优化资源配置、加快产业升级,是国有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“必选项”。沈阳市突出主业、聚焦实业,推进国有资本有序进退、国有企业提质增效,更好发挥功能作用。全市将市属20户一级企业重组整合为“9+1”,逐户核定市属企业主业,整合环保产业链组建环保集团。精干组织结构,累计减少法人263户、压缩管理层级334户。在优化增量方面,沈阳创新“平台+基金”模式,聚焦20条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开展投资布局,组建农投公司、数字产业公司,参与投资的芯源微、拓荆科技等企业成功上市。投资1.8亿元承接国家半导体重点产业项目,投资3亿元支持沈阳国际软件园REITs发行,与黎明、沈飞合作建设航空动力产业园、航空航天城等重大项目。
活力效率显著增强
卸下包袱,轻装上阵。沈阳国资国企积极完善公司治理,落实“三能”机制,卸下沉重包袱,推动企业按市场化机制运营。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,在全省率先建立专职外部董事制度,制发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指引,修订外部董事管理办法,董事会科学决策能力得到增强。攻克三项制度改革难题,全面推开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,577名各级企业经理层成员全部完成签约,各级企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成员102名。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,完成311户“僵尸企业”处置、235个“三供一业”项目分离移交、551户厂办大集体改革以及42万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,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。
监管体制不断完善
全市注重发挥国资整体功能,国资监管系统性有效性切实提升。夯实监管基础,出台权责清单、尽职免责、终身追责等35个规范性文件。优化监管方式,开展内部审计三年轮审,量化细化“三重一大”决策清单344项,新增修订内控制度2048个,实施内部审计项目123项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搭建“1个办法+3类细则+10套指标”的考核框架,考核“指挥棒”作用有效发挥。凝聚监管合力,建立市国资委与市委巡察办协作机制,国资监督与审计监督联动机制,联合开展内控、内审、违规追责等监管业务专项检查,督办审计整改问题156个。
使命担当充分彰显
国资国企是我市经济大盘中的“稳定器、压舱石”。全市国资国企切实履行经济责任、政治责任、社会责任,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,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。防范化解风险,盛京百货五家门店等商业板块带动就业岗位1万余个。服务保障民生,地铁2号线南延线、4号线开通运营,沈阳进入“空铁联运”时代。燃气集团为市民免费安装远传报警器243.5万台。水务集团累计完成城市供水管网、小区内网改造440公里。助力经济向上向好,累计为2.1万户市场主体减免租金约3.7亿元。盛京征信平台获人民银行备案审核,服务信贷投放总额超2000亿元。
来源:沈阳发布